《大學》第十一章:
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。外本內末,爭民施奪。是故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譯文:德行,是根本;財富,是枝末。假如把德行根本當成外在枝末,卻把財富枝末當成內在根本,那就是與民眾爭奪利益,教化民眾相互爭奪。所以,治理國家的人聚財斂貨導致民心離散,散財于民眾則會聚集民心。如果治理國家的人發號施令違背正道,民眾也會用違正道的方式來對付他。用違背正道的方式搜刮來的財富,也會以違背正道的方式失去。
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里,儒家學說都是經世濟用的“顯學”,從《論語》的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拱之”,到《孟子》中的“仁政”思想,講的都是統治者應以德為先,以德治國,才能實現萬眾歸心、國富民強的效果。正所謂“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”,即有了高尚的德行才能擁有民眾、土地和財富。
這兩段話放到現代企業管理的語境里,講的其實是“財由道生,利緣義取”的道理。這里的“君子”不再是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,而是企業的管理者;這里的“民”,可以是我們的客戶,也可以是我們的員工。
在和康源,對外我們堅持客戶第一。我們的“道”就是與客戶互利共贏。和康源是一家民營企業,我們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外部資源,我們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能來自我們的客戶。因此我們立志只做最好的產品,努力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獲取我們應得的利潤,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,不與客戶爭利。我們堅持誠信、合法經營,不做“違背正道”的事情。
畜牧行業是一個周期性波動較大的行業,前幾年市場行情好,許多企業在短時間內賺取了巨大的財富。但其中有的公司不尊重市場規律,盲目擴張,基礎不牢,也在市場低谷到來時輸得一塌糊涂。和康源堅持穩健、可持續的發展戰略,無論行情好壞,我們都堅持練好內功,“利緣義取”,順應規律,保持克制,以義取財,絕不賺取最后一個銅板。
在和康源,對內我們堅持員工第一。“財聚人散,財散人聚”,和康源堅持“仁愛”的核心價值觀,“為員工謀求幸福”,為員工提供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薪酬條件;以奮斗者為本,讓高績效者的收入高于低績效者4-5倍,讓貢獻者有與貢獻正相關的收入,甚至是意想不到的“驚喜”……讓奮斗者既有“面子”,又有“里子”,成為事業有成、家庭幸福的中產階級。需要強調的一點是,和康源著眼長遠發展,在保證公司長久穩定運營的基礎上,盡可能地給予奮斗者較高的待遇,不會“殺雞取卵”、“分光吃光”,這樣才能讓人更長久地“聚”在一起,把和康源打造成大家的公司,讓和康源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。